
我在2006年買了第一台隨身機,為了機車旅行的出遊紀錄而買的。2009年買了第一台單眼,只是希望有高畫質的回憶照片取代DC。但是完全沒想到後來會長出其他的機身鏡頭的.....
寫這篇整理用過的器材跟拍過的照片,下面是我用過的器材
機身
Canon IXUS 700 (2006 第一台相機)
Nikon D60 (2009 第一台單眼)
Nikon D80 (2011 二手購入)
Nikon D7000 (2012)
Ricoh GR (2013 目前使用中)
Nikon D800 (2014 目前使用中)
Nikon FE2 (底片機,家裡留下的)
FUji Tiara (底片隨身機,借來的)
鏡頭
Nikon DX 18-55mm kit (第一顆鏡頭,D60的kit鏡)
Nikon DX 18-70mm (二手購入)
Nikon DX 35mmF1.8G (第一顆定焦鏡)
Nikon DX 55-200mm (二手購入)
Nikon 50mmF1.8D (Nikon最便宜的定焦鏡)
Nikon 18-35mm D (借來的)
Sigma APO 70-300 Macro (借來的)
Tamron 17-50mmF2.8 A16 (家人的)
Tokina 12-24mmF4 T124 (家人的)
Sigma 18-200mm DC HSM (最後悔買的一顆鏡頭)
Nikon 50mmF1.4G (二手購入)
Nikon 70-200mmF2.8G 小黑六 (借來的,用過最貴的一顆鏡頭)
Nikon 24-70mmF2.8G (借來的,為了拍婚禮)
Nikon AIS 28mmF2.8 (與底片機FE2一起留下的)
Sigma Art 35mmF1.4 (目前只剩這顆使用中)
Canon IXUS 700
當時完全不懂什麼光圈快門,也不懂什麼相機調控後製。爽就按快門,風景漂亮就按快門,構圖光線完全不懂,只要求照片有拍到畫面就好 XD。不過也因為這樣,好看的照片就真的是當時的風景很漂亮。下面兩張天氣都非常好,在這種條件下,高階與低階相機的差異性是非常小的。我現在喜歡台灣的高山跟東部的海岸也是因為當時用這台相機所留下的很多很棒的回憶~

Canon IXUS 700 - 蘇花公路 2006 Sep

Canon IXUS 700- 南橫公路 2007 Feb
D60 + Nikon 18-55mm F3.5-5.6G
我的第一台單眼相機,買了市面上最便宜的DSLR。選Nikon是因為家裡有Nikon的底片機,鏡頭可以共用。
再怎麼差的DSLR鏡頭,只要在晴天縮光圈,照片畫質跟頂級鏡頭差不了多少,但是在陰天或是室內微光環境就有差了。就一般的出遊戶外風景來說,這顆鏡頭是夠用的。

D60 + Nikon 18-55mm - 交大棒球場 2009
D80 + Nikon 18-70mm
D60與D80是同一片感光元件,差別在兩台機身的操控性。D80有機頂LCD,按鍵很多,不用進選單可以完成大部分的設定。從D80之後,我買相機不論是大台小台都很注重機身的操控性,如果機身很難調整,拍起來會很不順。當時D80已經停產,二手價也跌到很低,所以D60使用兩年後就換成D80了。
18-70mm F3.5-4.5G 這顆鏡頭當時也是停產而且二手價很低,上網爬文都說這顆鏡頭用料很好,有ED色散鏡片,環形馬達,據說對焦速度有鏡皇等級。但對我來說,晴天的畫質看起來跟18-55mm差不多,陰天可能好上一點。比較有差的是這顆有遮光罩,對我這種不太愛惜相機,起了很大的保護作用。關於對焦速度,因為我大部份都是慢慢拍,所以對焦的感受不深~

D60+18-70mm - 苗栗後龍好望角 2010 Aug

D60+18-70mm - 台東琵琶湖 2010 Jul

D80+18-70mm - 合歡山公路 2011 Aug
Nikon 18-35mm F3.5-4.5D
這顆是底片時代全幅用的鏡頭,18-70mm賣掉後帶了幾次出門。畫質與18-70mm比較,晴天縮光圈一樣看不出來,陰天好一點,但是通常陰天我會換上大光圈定焦鏡,不太會去用開放光圈的鏡頭。

D80+18-35mm -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2012 Aug

D80+18-35mm - 宜蘭 2012 Aug
D7000 + Tokina 12-24mmF4 T124
D80原生ISO最高1600,在室內或晚上的微光環境非常不足。我個人對ISO的接受度很高,只要不要出現奇怪顏色都可用。所以D80我很常開到1600,這點因人而異,也有在網路上看到有人D800到1600就不能接受。
換了D7000最高ISO6400,升級非常有感。很多人在講的問題是感光元件的顏色很怪,我的解決方式是在相機內套入自己在電腦上設定的曲線與調控檔。數位相機的顏色只要能拍Raw檔都可以後製調整,只是差在jpg直出方不方便。
T124與T116應該是每個使用APS-c的用戶買超廣角鏡頭的首選,T124比較便宜,所以選了T124。這顆鏡頭絕對對得起他的價格,變形可接受,邊角畫質雖然不如頂級鏡頭,但因為拍風景大多是縮光圈,所以我可以忽略這點。
T124配上一顆大光圈定焦鏡,出遊時可以應付大部分的風景與人像,晴天用超廣角,陰天換大光圈定焦。一機兩鏡的體積重量用小野人五百萬就可以裝得下了,比起14-24,24-70那些鏡皇,攜帶性方便多了。

D7000 + T124 - 小琉球 2013 Jun

D7000 + T124 - 沙巴 2013 Oct

D7000 + T124 - 新社花海節 2012 Oct
Tamron 17-50mmF2.8 A16
APS-C恆定光圈變焦鏡很多人會考慮買這顆,陰天光圈全開的畫質比kit鏡好很多。唯一的問題是室內光線不足對焦會一直拉風箱,18-70mm的對焦真的是比A16快很多。

D7000 + A16 - 宜蘭外澳飛行傘基地 2013 Aug

D7000 + A16 - 泰安舊站 2013 May
Sigma 18-200mm DC HSM
這是我買過最後悔的一顆鏡頭,因為當時我手上沒有標準變焦鏡也沒有望遠鏡頭,而看了許多文章討論,也有有名的攝影師不愛換鏡頭,用一顆鏡頭走天下,加上原廠的18-200mm價格較高,所以最後選了這顆非常冷門的鏡頭。
旅遊鏡比較多人推原廠的Nikon 18-200mm,預算不足推Tamron 18-270mm B003,但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選了這顆.....
用過的結論是
1. 副廠冷門鏡頭不要亂買
2. 旅遊鏡的畫質並沒有比DC好多少,尤其望遠端的表現都很糟糕,能不能接受因人而異,我也是用過才知道不能接受的...

D7000 + sigma 18-200 - 彰化二水 2012 Nov

D7000 + sigma 18-200 - 宜蘭冬山河自行車道 2012 Sep
APS-C 定焦鏡頭 Nikon DX35mmF1.8G/ 50mmF1.8D/ FX50mmF1.4G
在我用D7000的時期,出門帶一機兩鏡,其中一顆是標準變焦或是超廣角鏡頭,另外搭配一顆大光圈定焦鏡。晴天的室外用變焦鏡頭,陰天或是室內再換定焦鏡。光圈1.8的定焦鏡體積重量都很小,多帶一顆鏡頭並不會造成很大的負擔。頂級的定焦鏡體積重量比較大,但是還是比頂級變焦鏡小得多。
另外在網路上很多人討論定焦鏡旅遊不方便,有時候需要廣角,有時候需要望遠,有些畫面會因為定焦的關係而拍不到。但我的心態是拍不到就算了XD,可以換個方式構圖,不一定非要拍到那些畫面。
Nikon DX 35mmF1.8G
體積小重量輕價格便宜,光圈全開可用

D80+35mmF1.8G - 新竹鳳山溪橋 2010 Oct

D7000+35mmF1.8G - 中秋烤肉 2012 Sep
Nikon 50mmF1.8D
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更便宜,全幅可用,有光圈環可以接到底片機,但是光圈全開紫邊很嚴重。只是50mm裝在APS-C等校75mm,我用的很不習慣,要廣不廣,要遠不遠的。
無腦散景

D7000+50mmF1.8D - 彰化二水集集線 2012 Nov
Nikon FX 50mmF1.4G
這顆是二手買入,光圈縮到F2.8的畫質,我看起來跟小黑六差不多,但價格只有1/6。只是很不幸因為是二手品,似乎有被摔過,光圈全開對焦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後來買了Sigma Art 35F1.4就很少用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幾乎是用全幅D800+50F1.4,但這邊先放D7000的照片。

D7000+50mmF1.4G - 台中大雅麥田 2013 Feb

D7000+50mmF1.4G - 台中大雪山 2013 Jun

D7000+50mmF1.4G - 彰化田中的田中央 2014 Jan
望遠鏡頭 Nikon 70-200mmF2.8G 小黑六/ Nikon DX 55-200mm/ Sigma APO 70-300 Macro
我覺得望遠鏡頭好壞差異性是最大的,前面提到標準變焦的縮光圈無爛鏡在望遠鏡頭不太適用。我習慣定焦鏡的畫質後,低階望遠鏡頭的畫質已經是我無法忍受的。
小黑六是跟朋友借來的,第一次使用時心中超震撼,超快的對焦速度,光圈全開的超銳利畫質,強光下的表現,是我用過最好的鏡頭。更高階的蔡司或萊卡也許更好,但我沒機會使用。最大的缺點就是體積重量都超級大,連要找個包包裝都有困難....

D7000+小黑六 - 宜蘭南方澳 2012 Oct

D7000+小黑六 - 宜蘭蘇澳白米木屐村 2012 Oct
Nikon 55-200mm,Nikon最便宜的望遠鏡頭,當初為了拍比賽而二手購入。如果有預算限制,至少要有防手震,否則安全快門過高是連拍都拍不起來的。

D80+Nikon55-200mm - 交大黑龍旗 2010 Jul
Sigma APO 70-300 Macro,這顆是借來的,底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沒有防手震,所以拍攝時要很注意安全快門,陰天要把ISO拉夠高。畫質我認為比55-200mm好,但對比很低,需要靠後製調整。

D80+Sigma 70-300 - 台鐵自強號 2012 May

D80+Sigma 70-300 - 通霄虎頭山 2012 Jun
Ricoh GR
GR之前的文章有寫過了,APS-C的片幅,體積小到可以塞進口袋。我出門的時候單眼配大光圈定焦,廣角端交給GR。這樣配置的缺點是GR色彩偏紅,Nikon偏綠,兩台相機交錯使用有時候會有點困擾。高ISO以我的標準可以接受到3200,有時候6400也可以。缺點是暗部對焦比較慢,不過這大概是隨身機的通病吧。我習慣用正片模式,清晰+7,鮮豔與對比看情況加減。

九份 2015 May

塔塔加 2014 Feb

台北瑞芳

台北華蔭街 2014 Dec
Nikon D800 + 50mmF1.4G
上全幅機身的理由有很多種,有些人是為了解放廣角鏡頭,有些人是為了高ISO,或是因為頂級鏡頭的焦段都是針對全幅機設計的。而我是想要全幅機的視角與淺景深,同樣是等效50mm,APS-C的35mmF1.4與全幅的50mmF1.4,看起來就是差很多。D800的感光元件有3600萬畫素,雖然檔案很大,但是裁切的時候真的很好用。
這台相機沒什麼好挑惕,很高的畫素,很快的對焦系統,很多的按鍵,更大的體積跟重量,還有需要更強壯的肩膀跟脖子 XD

D800+50mmF1.4G - 墾丁白沙灣 2014 May

D800+50mmF1.4G - 合歡山日出 2014 May

D800+50mmF1.4G - 愛爾蘭咖啡 2014 Jan

D800+50mmF1.4G - 石門山 2014 Feb
Nikon 24-70mmF2.8G
大三元中的標準變焦鏡,對焦速度跟小黑六差不多,在室內活動或是婚禮拍攝,這顆鏡頭絕對是首選。像婚禮這種燈光昏暗的場境,對器材的對焦性能要求很高,拍不到的畫面畫質再好也沒有用。在某次婚禮拍攝從朋友手中借到這顆鏡頭,拿起相機幾乎不太延遲就能對到焦,整場幾乎都是光圈全開搭配閃燈SB900。但SB900最大缺點就是燈管過熱需要冷卻時間,對婚禮拍攝是很大的問題,解決方法大概就是快門不要按太兇吧。


Sigma Art 35mmF1.4
目前唯一在使用的鏡頭,我會另外再搭配GR。很多資料都說這顆的畫質都勝過Canon/Nikon的35mmF1.4,不過因為我沒用過所以無從比較。最有感的就是價格只有一半,跟50mmF1.4G比起來,顏色我感覺比較偏冷一點,不知道是不是sigma Art系列都是這個色調。

D800+sigma 35F1.4 - 小路露營區 2014 Oct

D800+sigma 35F1.4 - 高美溼地 2014 Jul

D800+sigma 35F1.4 - 新竹 2014 Jun
底片機 Nikon FE2 + Nikon AIS 28mmF2.8, Fuji Tiara
Nikon FE2是20年前家裡留下的,機況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Nikon的F接環從底片時代到現在都可以沿用,所以新的鏡頭像是Zeiss有光圈環的都可以使用。這台的大小大概跟大台一點的微單眼差不多,彩色的底片顏色看起來比較自然,而黑白底片保留的細節跟層次也是數位轉黑白所比不上的。
使用底片機時,拍照的節奏會變得很慢,慢慢構圖,確認光線角度,調整光圈快門,這樣的拍法在洗出照片後,每一張照片印象都會很深刻,不像數位相機往往都是先拍一張,看完後再調整最後再刪除 XD

FE2+50mmF1.8D+Fuji x-tra400 - 花蓮七星潭 2013 Oct

FE2+50mmF1.8D+Kodak UltraMax400- 台北寶藏巖 2013 Aug

FE2+50mmF1.8D+AGFA vista400 - 台北公館 2013 Aug

FE2+50mmF1.8D+Kodak T-max400 - 台中Costco 2013 Sep
這篇把我自己用過的器材心得分享出來,攝影跟器材息息相關。但如果是看純器材的介紹,會看到一堆測解像力,紫邊,ISO...有的沒的,搞得跟做實驗一樣,而且那些測試結果我比較沒有辦法直接體會。我比較喜歡看某些部落客對器材實際拍攝的心得,優缺點,拍攝手法,在路上,在出遊的時候所得到的實際感受,這樣的心得比較符合我的使用條件。同時這篇也順便把我所拍過的照片做一次回顧與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